• 国内商品期货配资 天安门悬挂第四版毛主席像,却遭市民质疑:主席怎么只有一只耳朵

    发布日期:2024-11-17 22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52

    国内商品期货配资 天安门悬挂第四版毛主席像,却遭市民质疑:主席怎么只有一只耳朵

    软饮料板块走强,东鹏饮料涨超4%;休闲用品板块涨超1%,新日股份涨停,爱玛科技涨超5%,上海凤凰涨超4%;电脑硬件、港口、电子元器件等板块涨幅靠前。

    分季度看,二季度重拾上升轨道,合计实现净利润1.18万亿元、扣非后净利润1.13万亿元,同比增长2.4%、2.6%。二季度营业收入、净利润环比增速分别为4.9%、0.6%,净利润创近四个季度单季新高,较前四个季度平均净利润增长10.6%。其中,实体企业二季度营业收入、净利润、扣非后净利润环比分别增长6.0%、7.7%、5.1%,边际改善更为明显。

    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

    1980年,邓小平同志接受来自意大利的女记者法拉奇采访时,这位以犀利风格闻名的“世界第一女记者”,在众目睽睽之下问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问题:

    “我注意到天安门上依旧挂着毛主席的画像,贵国打算什么时候取下来?”

    问题角度极其刁钻似乎就等着邓公落入她的圈套,但邓公却极其冷静沉着,几乎不加思考的表示:“我们会永远保留毛主席的画像。”

    天安门作为中国的象征,毛主席作为国家领袖被百姓爱戴,他的画像高悬天安门为世人敬仰。

    这样一副万众瞩目的画像曾经过了多次改版,每一次都引起群众广泛讨论,最具争议的是1950年的第四版画像,甚至还被群众抵制。那么多版画像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更呢?

    天安门历任画像都有谁?

    法拉奇受邀来华采访的1980年,中国经济正因为改革开放高速发展,一片欣欣向荣之下,以邓公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在群众中备受尊崇。

    在游览天安门的时候,法拉奇注视毛主席画像良久,如今中国综合国力蒸蒸日上,和邓公的领导密不可分,她便觉得好奇,为何天安门挂的不是邓公画像呢?

    法拉奇的想法并不是毫无根据,世界上不少国家都会展示现任领导人照片供民众崇敬,天安门在悬挂毛主席画像前,也曾高悬过不少其他画像。

    历史上第一位在天安门上悬挂画像的人是袁世凯,那是1912年民国初建,一直到1928年张作霖退出北京,城楼上才替换成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。

    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,城楼上的画像都是蒋介石,毛主席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城楼上,便是1949年。

   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,赶走了日本人,送走了蒋介石,北平百废待兴,接管北平防务的解放军部队进城,百姓们夹道相迎。

    天安门城楼历经战火硝烟饱经沧桑,当年日本人曾在这里悬挂过“建立东亚新秩序”的标语,之后就被蒋介石的画像替代。

    2月12日首都各界群众纷纷在天安门城楼下集会庆祝这一喜庆的时刻,群众在华表下认真倾听领导人们的讲话。

    眺望天安门城楼,群众惊喜的发现城楼中央悬挂的是巨幅毛主席画像,于此同时周恩来、朱德、刘少奇等九位党政军领导的画像也悬挂在城楼上。

    北平改头换面,解放的新风吹进千家万户,伟大革命领袖们的画像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。

    在此之后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纪念大会上,毛主席和朱德的画像同时悬挂于城楼上,他们是群众发自内心认可的,为中国革命做出最伟大贡献的两位伟人

    这两次毛主席画像的执笔人都是董希文,他是北平艺专的青年教师,他和学生们接到给主席画像的任务非常激动,每个人都付出了全力,顺利完成了画作。

    开国大典的主席画像

    要说起毛主席画像真正展示在全世界人民面前,还是开国大典的巨幅画像,在6月15日筹备开国大典的有关会议中,领导人们拍板要向世界展示毛主席的风采。

    这项工作由周总理亲自主持,他特意拉来了刚从苏联回来的李敏,她是毛主席的大女儿,让她给毛主席拍摄照片主席或许会更放松。

    李敏接到任务后马上找主席配合拍照,可越拍感觉越严肃,或许长时间面对照相机,主席的表情有些僵硬,怎么看都不自然。

    毛主席看着自己众多的证件照也感觉太过严肃,他希望城墙上自己的照片神态能更放松,这样群众看起来会更亲切。

    周总理也很赞同毛主席的观点,他们找来不少毛主席革命时期的老照片一同挑选,一张毛主席和朱瑞同志的合照吸引了周总理的注意。

    那是在1945年,朱瑞同志正在筹备炮兵学校,戴着八角帽的毛主席和他热情交谈,两人越聊越投机神态也很愉快。

    毛主席看着这张照片也感觉很好,于是当即拍板要用这张照片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。

    由于那时技术有限,照片很难放大数倍又保证清晰,周总理特别推荐了一位湖南画家——油画大家周令钊。

    1949年4月国共会谈时,会议室内曾悬挂过毛主席画像,作者正是周令钊,画像上的主席亲和又不失威严,引得一众好评。

    这次又要为毛主席画像,而且要在开国大典上展出,周令钊非常激动,他知道这幅画有非凡的意义,必须画的大家满意。

    但一副款4.6米,高6米的画作绘制起来难度巨大,从收到命令开始,周令钊马不停蹄地和妻子陈若菊一起,去天安门城楼下搭了6米高的杉木架子。

    每天清晨迎着第一丝曙光,周令钊就开始了一天的绘画,怀揣着对主席的无比崇敬,他一次次的比对照片爬上爬下认真策划结构布局。

    时间紧任务重,为了解约每一天的绘画时间,他和妻子都是带着干粮来天安门工作,中午随意啃两口馒头又马上爬上架子开始工作,一直要到黄昏才回家休息。

    毛主席的这张照片上还有他的亲笔题字“人民的胜利”,周令钊认为这跟开国大典的气氛非常合适,就把这5个字也画在了画布的下方。

    这样的日夜赶工持续了半个月,9月底的时候画像大体完工,时任北京市长的聂荣臻来视察进度,看着栩栩如生的画像赞不绝口。

    这幅画像没有枉费周令钊这半个多月的心血,聂荣臻指着画像大加赞赏,但眼睛却一直盯着画像上毛主席的领口。一番斟酌后,聂荣臻还是开口提出了自己的建议:

    “开国大典是很庄重的场合,这领口还有些敞开不太好吧……”

    周令钊拿的那张毛主席的照片上,毛主席身着粗呢大衣领口微敞,看上去确实平易近人,但放在庄重的场合确实有些不妥,周令钊马上就反应了过来大为赞同。

    他爬上画架对画像进行二次创作,把画像上的扣子扣好,画像上的主席显得庄重又亲和,聂荣臻看过后也觉得非常满意。

    到了9月30日晚八点,周令钊盯着工人们将这幅足足1.5吨重的画像挂上天安门上,就等着第二天被人民群众检阅。

    周令钊看着完工的画像松了一口气,他收拾好东西就回家休息了,此时负责操办开国大典的周总理还未休息,他四处核对落实想确保万无一失。

    时间已近凌晨,周总理在天安门最后检查城楼的装饰工作,在看到高悬其中的主席画像时,周总理虽然很满意,但他却盯着画像底部那五个大字皱起了眉。

    作为悬挂于城墙上的画像,虽然是主席亲笔的话语,但多少有些不合适,他马上让人请来周令钊,让他抹去那行字。

    此时距离开国大典只有几个小时了,画像已经在城楼上固定,要取下来修改再装上去是个大工程,周令钊内心异常忐忑,就怕修改赶不上

    这临时的修改确实是个难题,现场众人都在思考怎样以最快速度修改画像,最后还是周令钊想到了主意,他让人搬来挂画时用的脚手架带着颜料直接爬了上去。

    直接在城墙上改就不用挪动画作,能最大程度节约时间,周令钊用衣物同色的颜料把5个大字覆盖,还在适当的位置给衣物补了一颗纽扣,看上去天衣无缝。

    周总理他们站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根本就看不出来画作被改动过,这幅毛主席戴帽像顺利过审。

    “中华人民共和国,中央人民政府,今天成立了!”

    1949年10月1日,当和平鸽被放飞,城楼上的主席神采奕奕,和城楼上巨幅画像上的意气风发相呼应,现场效果震撼人心。

    现场群众、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伟人的庄严,对毛主席的画像表示非常满意,不少家庭都购买主席画像同款挂画悬于堂屋。

    周令钊的这幅主席画像无疑是成功的,但它并没有在天安门悬挂很久,主席的画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多次变更。

    多版画像的背后

    开国大典上的这幅画像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但不久后中央就接到了不少群众来信,给主席的画像提出了新的建议。

    大家认为戴着军帽的主席不失威严,但现在全国解放已经不是战争时期,希望主席的画像应该脱下军帽体现爱民的形象。

    中央经过讨论也认可了人民的建议,决定更换天安门上的主席画像,这一次选中了辛莽为主席作画。

    辛莽之前也为多个领导人画过像,他在毛主席众多照片中选取了一张免冠照,作为临摹对象。

    这张新的画像很快画制完成,替代了周令钊之前的那张戴帽画像,群众们听说主席画像更替,纷纷前往天安门观赏。

    辛莽画风细腻,在他的笔下主席仰着头向右上方注视,看上去比戴帽照更显活力,现场群众对这张照片赞誉有加。

    辛莽忐忑的心刚放下,组织上又突然来找他,虽然看上去评论不错但还是有群众反应,他们对画不满意。

    画作上的主席因为略侧头,只露出了一边耳朵,有群众认为这是一种偏听偏信,而且由于目光上挑,让他们感觉目无群众。

    这样的评价一出来有关部门坐不住了,这幅画在城楼上只悬挂了一天就被取了下来,辛莽才意识到给伟人作画考虑的远不止还原外貌这么简单。

    天安门城楼上画像突然摘了下来群众议论纷纷,中央要求辛莽再次为主席重新作画,他赶紧召集多位画家一起讨论,并找来不少民众听取建议。

    大家普遍认为主席的画像应该是亲切友好,最好能提现和群众关系紧密,辛莽选出一张主席和战斗英雄、劳动模范合影的照片作为参考。

    这一次的画像是辛莽带着多位画家连夜完成的,他们反复揣摩主席和人民在一起的神态,最终完成了新的画像。

    这一次的画像展出后群众很是满意,生动逼真的画像上主席目光平视,正体现了和群众的友好平等。

    画像在群众中引起了好评如潮,很多人专程前往天安门看画,遗憾的是有不少人没能看到,因为那时候主席的画像并不是天天展出,只有劳动节、国庆才会悬挂。

    在一次节庆画像展出后,人群中突然有人喊出:“主席怎么只有一只耳朵”,周围的群众反应过来议论纷纷。

    在辛莽他们的角度,主席是侧身的自然只能看到半只耳朵,但群众的呼声越来越大,不少人都开始觉得画像不是很完美。

    这幅画像被悬挂到1952年的国庆,后来由周总理拍板,不要再频繁的更改不同版本的画像,不如一直沿用同一副画像。

    在中央的主持下,全国优秀画家和美术教授都开始为主席创作画像,在众多画作中画家张振仕的作品脱颖而出。

    他画作中的主席挺直身体,眼神坚定却不失和蔼,微微上扬的嘴角尽显亲切之感,他的眼神注视着人民,让群众倍感亲切。

    张振仕在创作的时候充分吸取了辛莽经验,他特别注意把主席的五官都画了出来,广受群众好评,这幅画一直被挂了11年。

    1963年由于画作逐渐褪色,原本鲜明的线条也失去了清晰度,党中央又再次决定重新绘制主席画像。

    这次选中的主笔人是画家王国栋,他在充分考虑画像风吹日晒容易褪色的问题,提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
    “我准备在底稿就加重色彩渲染,然后给画像上两到三层颜色,然后每年再做一些修补,这样就能保证画像色彩明朗。”

    王国栋深刻总结了前人的经验,花了20多天的时间,为画像上了三遍颜色,才完成了主席画像的创作。

    他的画像中主席的眼神睿智,领袖风采都被画入画中,他之所以能画的如此传神也因为周总理特意安排他和主席见过面。

    从1966年开始,党中央就决定在天安门城楼永久悬挂毛主席画像,王国栋也在每年国庆前为主席画像补色一直坚持到1976年主席逝世。

    从那以后主席画像更新由他的徒弟葛小光接手,法拉奇看到的画像就是葛小光维护的。

    面对她的刁钻提问,邓公表示:“毛主席在人民心中是永恒的,我们悬挂他的画像是要时时感受他传播给我们的精神品质。”

    从1949年开国大典,毛主席画像就被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,73年间陪伴共和国走过风风雨雨。

   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定海神针国内商品期货配资,他的精神在一代代开拓者中流传,他的画像也将沐浴着阳光和他的人格光辉一起,永远照耀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。